1.足球發展現狀:比賽場次與頻次急速增加,各隊球員大麵積受傷
本賽季,多家全球級足球豪門俱樂部的球員教練麵對記者抗議賽程過密的新聞登上熱搜。西甲的巴薩、皇馬;英超的利物浦、曼聯都公開抗議過比賽的賽程安排。
賽程的安排越發密集其實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成為了20世紀以來的足球世界發展趨勢,為了照顧亞洲觀眾而調整比賽時間的英超和西甲;更改了賽製規則使比賽強度加大的新型歐戰;幾乎憑空創造的新世俱杯;連原本可以使俱樂部球員休息的友誼賽比賽日也要安排一個正賽形式的“歐國聯”……
這樣的趨勢讓年輕的佩德裏變成了“佩德驢”,使鐵人巴爾韋德也不由得說“我已經超負荷”了,使大量球隊尤其是豪門球隊出現了大麵積的傷病潮。
就以英超排名十名開外的曼聯為例,在擁有本應充足的六名中後衛一線隊儲備的情況下(埃文斯、利馬、馬奎爾、德裏赫特、林德洛夫、約羅),竟然還因為傷病導致缺人,不得不提前請出青年隊的海文救火,結果海文剛踢了沒幾場比賽也傷了。
由此,賽程的密集化已經引發了一場足球危機,但是理性來看,足球賽程密集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因為這背後是一部深層次的生意經,俱樂部、歐足聯隻是這一趨勢下的一個又一個無言的棋子罷了。
2.足球產業生意經:“百萬漕工衣食所係”
有人曾批評賽程增多是因為FIFA、歐足聯以及各級聯賽的組織者隻為了掙錢。這話既對又不對。對的是,組織方安排密集賽程確實主要出於經濟目的;不對的是,依賴足球產業掙錢的不僅是這些組織方,下到球員和俱樂部高層,中到一般的群眾市民,上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大局,事實上都是足球產業的一部分——
所有人共同期待著全球頂級足球賽事越來越多,這不是情懷問題,這是實打實的經濟利益。
“足球不僅僅是足球。”這可不是玩笑話,這是足球的真相。作為體育競賽表演中產值最高且同時最具活力的行業,現代足球產業同時與紡織、皮革、建築、交通、飲食、信息、通信等產業密切相關。
可別以為隻有球員、教練、裁判、技術分析、經紀人、球探這些人是靠足球吃飯的。事實上,體育品牌門店業務員、建築公司的工人、球場附近的飯館老板、為球鞋和足球生產特質皮革材料的工廠員工、重要足球文化城市的出租車司機……他們的收入都和足球產業密切相關。
根據FIFA的統計,足球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了大約4.5億個工作崗位。
足球帶來遠超足球的就業,因此,足球產業謀求產值增大不僅是為了足球本身的,還是為了那麽多與足球直接或者間接相關的崗位的收入,而球員僅僅是這個過程的棋子而已。
3.數據證據:為什麽足球能成為“第一運動”以及歐國聯的舉辦邏輯
很多人說足球是世界第一運動,這個說法許多籃球迷會不認同。但如果花季APP传媒免费加一個地理限定詞“歐洲”,那麽足球就是毫無疑問的第一運動了。
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數據顯示,在2003——2018的15年間,隨著賽程密集化與多樣化,五大聯賽的複合年增長率一直穩定增長,其商業總收入持續增長了32.71億歐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6.87%。
如果細化到國家,足球產業的重要性更直觀。
19/20賽季,僅一個英超聯賽就為英國政府貢獻了76億英鎊產值、36億英鎊的稅收與9.4萬份工作崗位。而英國總共有數十個聯賽,足球產業在英國的總價值不可想象。
對於西班牙這樣的窮國,足球顯得更加重要:16/17賽季,西班牙各級別職業聯賽創造了156.9億歐元的經濟效益,竟然占了西班牙全國GDP的1.37%。同時,西班牙足球體係為西班牙提供了18.46萬個工作崗位。
在當代歐洲,許多人依靠足球產業工作,國家也靠足球產業獲取高額稅收。他們都希望足球產業能持續做大。而做大足球產業,增加賽程、多搞強強對話、製造爭議話題、提高爭冠懸念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至於歐國聯,則更是足球產業經濟學的關鍵發明,很多人質疑歐國聯吧友誼賽變成正賽“毫無意義”,其實這些質疑觀點才是經不起推敲。過去的國家友誼賽日隨意約賽練兵,幾乎沒有什麽經濟效益,而歐國聯堪稱利用每年短暫的國家隊比賽日獲取巨額財富的完美發明。
據專家統計:舉辦一場大型足球賽事可以顯著提升城市基建,並且這種提升效果並非短期,而是可以持續20——50年。
因此,爭先舉辦大型正賽,不是足球世界的生意經,而是現實政治的生意經。這也是為何當代世界杯越喜歡搞“多國聯合舉辦”、美洲杯幹脆找各自理由辦成“每周杯”的原因。
歐足聯沒辦法改變歐洲杯四年一屆的慣例,於是幹脆生造出來歐國聯這樣一個“每年杯”,將友誼賽變成正賽,同時創造規則,使歐國聯勝負情況與歐洲杯晉級局勢捆綁,使大多數國家不敢用非全主力球員練兵;同時又建立升降級製度,強行增加強強對話數量。
歐國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從上座率上看,自從歐國聯舉辦開始,平均每場比賽的上座率都達到了70%以上,整個足球產業的組成部分都獲取了巨額利益。
同樣,作為足球產業中最重要一環的職業球員,更是因賽程密集推動的產業擴大獲取了巨額收入。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足球運動員的收入像坐火箭一般地猛竄,過去足球隻是使人致富,而現代足球則使人暴富。英超的利物浦、曼聯都號稱工人的球隊,但兩隊的替補球員20年職業生涯的收入恐怕比英國工人一輩子都多。
因此,盡管抱怨賽程太多,從曆史上看,球員本身也是從中獲利的。
4.足球陷入了異化的危機
盡管賽程的密集化帶來了巨額經濟回報,但前文所提到的大麵積傷病也是不可否認的副作用。足球陷入了這樣一個危機:這個產業謀求著通過賽程密集化與多樣化實現財富的持續增值與產業自身的再擴大,但這種方式卻使產業終端的球員個體不得不以身體健康為代價——足球作為體育運動,其自身已經異化了。
可是賽程密集已經形成了一大批既得利益群體,他們不可能放棄利益而壓縮賽程——賽程密集是不可扭轉的必然趨勢。
那麽,足球必然會在這種危機中走向毀滅嗎?其實這也未必。筆者認為,足球可以通過規則變革,在確保球員工資不降低的情況下減少球員比賽時間,並且用足球規則引導足球市場幾乎擴大,實現最大程度的雙贏。
首先就是前不久有人提出的橙牌規則,這個建議便是值得思考的。如今的紅黃牌規則並不完全能涵蓋球場上所有犯規動作的判罰標準,若引進與黃牌同等效力的橙牌,並仔細研討分析,設計出不同的吃牌懲罰標準,應該能在更大程度上減少戰術犯規與惡意犯規,使傷病減少。
其次,可以再增加換人名額,將如今的三次換五人規則改為四次換五人,甚至更激進(五次換七人),使各球隊能夠得到充分的輪換機會,並且青訓球員也能得到更多出場時間,更多展示自己。
而且,換人次數規則的變革也需要其他規則變化來打配合,最關鍵的是增加大名單人數限製,比如可以允許每場比賽的大名單容納30人左右甚至以上。即每場比賽允許替補席坐10人以上。將本賽季切爾西的思想推廣到全歐洲。
這樣做迫使富裕的豪門掏錢向中下遊球隊買更多好球員,中下遊球隊再向二級聯賽買入,然後資金就這樣步步傳導直到青訓環節,足球的市場就做得更大了。
同時,更多換人名額與大名單也讓比賽更精彩,常規比賽的關鍵位置不會出現體能不足問題,充足的換人機會使邊鋒可以不斷換上新人保持90分鍾不停歇的高強度衝擊。強強對話的含金量也更高。
現在的豪門球隊的結構往往是1—3名世界級球員+5—7名關鍵球員+3—5名輪換球員。而換人名額與大名單的增加使得豪門可以組建2—5名世界級球員+7—10名關鍵球員的超級陣容,球隊淨實力會更強,每個聯賽都有機會組建銀河戰艦。
教練製度也可以改變,教練團隊可以持續擴張。比如豪門球隊的主教練可以全身心負責歐戰、聯賽以及一個獎金最高的杯賽賽事,而其他非重要比賽可以交給自己的第一助教全權負責。
這樣就可以使年輕教練獲得遠多於現在的豪門一線隊運轉的全麵工作經驗,使教練界也能優勝劣汰,使高水平少帥更多湧現,教練的戰術能力也越來越高。
有些球迷總是奇怪,為什麽有些看起來很差勁的教練總是能得到不錯的工作機會,這恰恰因為現代足壇中,相較於大量教練崗位,優秀教練數量其實並不太多,那教練製度的變革或許可以真正淘汰這些教練。
足球曆史上經曆過三次重大規則變革,第一次是1863年在“劍橋規則”之上推出的全球統一足球規則;第二次是推出越位規則;第三次是1970年因球王貝利嚴重受傷而推出的紅黃牌製度。每一次規則大變都引發了整個足球行業的巨大變化。而在如今賽程越發密集之下,推出第四次足球規則大變也是應時的。
總之,足球已經進入了巨額盈利期,但巨額盈利的背後則是深層次的危機,這個危機的本質是足球的異化式的內部矛盾。
想化解這場危機,不能隻靠球員與教練呼籲,它需要許多足球內外的單位共同合力。
足球不僅僅是足球。作為經濟產業的足球早已超越了作為體育運動的足球本身。你可以確認現代足球已經不再純粹,但你無法否認它帶給你的激情。
參考資料:
[1] 李永琪《足球產業的影響及其經濟效益》,《當代體育科技》2024年第14卷第20期.
[2] 張念祖《製度邏輯視角下五大聯賽職業足球俱樂部經營行為的影響及啟示分析》.
[3] 張鑫磊、孟樺《歐洲國家聯賽的SWOT分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第4期.
[4] 周雷《簡議足球規則的變革》,《體育文史》1991年第6期.
本文標簽: 英超 皇薩 曼聯 傷病潮 生意經 足球產業 歐洲足球 職業聯賽